《现代药物与临床》
一、研究现状
传统的陶瓷烧制,颇为讲究。一般来说,造型舒展,精致工巧,装饰或繁或简,松弛有度,釉色温润,明凈如玉。如古籍对柴窑器物的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再如唐朝诗人陆龟蒙对越窑青釉秘色瓷的描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等,不胜枚举。
传统的继承需要对传统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创新也不是求奇求怪的不知所云。现代陶艺对于釉料的使用相较传统陶艺来说更自由,也更广泛。传统陶瓷烧制中出现的烧成缺陷却在现代陶艺的制作中被大量应用,如生烧、过烧、缩釉等等。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有意识的运用陶瓷的烧成缺陷而呈现的效果往往能够让人耳目一新,通过不断的实践掌握了其烧制方法后,便可以将偶然变为必然,从而可以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驾轻就熟的运用并尽可能的有所发展和突破。
古朴的陶瓷釉面,不温不火,沉稳厚重,实验研究将对于传统釉料的烧成进行尝试,以期能够做到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有所应用和把控。
二、具体研究内容
(一)此实验第一阶段,用时3个月,多次试验后得出详细数据。
本次实验所用设备及材料如下。
窑炉型号:0.3立方高温电炉,最高烧至1300摄氏度;
实验釉料:中温浅蓝裂纹釉,正常烧成温度1180摄氏度,透明,具有流动性;
施釉设备:气动施釉机,喷枪,喷壶;
实验素坯:白陶泥及普通白瓷泥素坯。
本阶段实验将分三次烧成,素坯补水后施釉厚度1毫米。
第一次烧成温度设定为1080摄氏度,烧成温度设定5条曲线:
烧成过程:500℃以后,热电偶的实测温度与设定温度逐渐拉大温差,出现等待升温情况,最后烧成时间用时513分钟。
烧成结果:待窑炉冷却后,开窑发现,器物上的釉层有部分未完全熔融,表面极不均匀,光泽度差。
在第一次烧成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烧成,烧成温度设定为1160摄氏度,烧成温度设定5条曲线。
烧成过程:整个烧制过程中,热电偶的实测温度与设定温度基本一致,700℃后出现短暂等待升温情况,最后烧成时间用时504分钟。
烧成结果:待窑炉冷却后,开窑发现,器物上的釉层完全熔融,靠近器物底部的部分有垂流现象,釉子表面均匀,光泽度比较好,釉面有细小裂纹,瓷泥所制器物的釉面更加温润。靠近高温炉丝的个别器物中,釉层有过度流釉现象,部分釉面出现过烧,失去光泽。
在第二次烧成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烧成,烧成温度设定为1260摄氏度,烧成温度设定5条曲线。
烧成过程:整个烧制过程中,热电偶的实测温度与设定温度基本一致,升温后期偶尔出现短暂等待升温情况,最后烧成时间用时548分钟。
烧成结果:待窑炉冷却后,开窑发现,器物上的釉层变化较大,大部分器物的釉层感觉变薄,并出现过度流釉情况,靠近器物底部的部分有粘底现象,釉层厚的地方表面均匀、温润,光泽度极高,釉面没有细小裂纹。釉层较薄的地方釉面不均,大量的出现过烧现象,釉面失去光泽,如鹅卵石的表面。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
1.对于此实验中的釉料,在烧制温度大大超过其烧成温度的情况下,容易实现亚光、古朴的效果。
2.与施釉的厚度有很大的关系。釉层厚,不容易出现亚光的效果,反而会使过烧后的釉面光泽度更好。釉层薄更易使过烧后的釉面失去光泽,出现古朴的效果。
(二)此实验为第二阶段,用时3个月,多次试验后得出具体数据。
为验证第一阶段实验得出的结论,再来进行第二阶段的实验。此次实验所用设备和材料与第一阶段的实验设备及材料基本相同,只是另增加粗陶泥制成的素坯,分列如下:
窑炉型号:0.3立方高温电炉,最高烧至1300摄氏度;
实验釉料:中温浅蓝裂纹釉,正常烧成温度1180摄氏度,透明,具有流动性;
施釉设备:气动施釉机,喷枪,喷壶;
实验素坯:白陶泥、粗陶泥及普通白瓷泥素坯。
本次实验用三种素坯补水后的施釉厚度,分别为三种素坯施釉,厚度介于1毫米与2毫米之间,不超过2毫米;低于1毫米,甚至更薄。
此次实验的烧成温度设定为1260摄氏度,烧成温度设定5条曲线。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下一篇:没有了